全景拍攝的發展過程(三)
不好意思啊,最近小編在深圳網絡公司的工作比較多,所以這兩天都沒有給大家分享了。
今天,小編接著為大家分享全景拍攝的發展歷程。其實,隨著科技的進步,以及互聯網的普及。應用360全景技術的行業也就越來多了。
互聯網時代初期網上的全景照片的圖像尺寸大多只有400X300 pixel,圖幅比較小,圖像的分辨率比較低,圖像質量差。這主要是因為使用了Java Applet作為播放器,這種播放器自動下載自動安裝,免去了安裝插件的麻煩,在早期網絡帶寬不寬裕的情況下Java Applet對全景攝影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,但是它占用較多的系統資源,顯示速度慢,無法加大圖像的幅度,改進圖像的質量。
蘋果公司的QuickTime 5推出使全景照片的圖像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,QuickTime 5支持大幅面的立方體全景,全景照片的顯示尺寸不再受任何限制。最近國際上流行的全屏全景(full screen panorama)可以使全景照片充滿顯示器的全屏,由于原圖的分辨率有了很大的提高(5000X2500) ,看起來更加逼真清晰。
而全景照片的尺寸大約只有500K左右,對于使用寬帶網的用戶已經完全可以接受,但是您必須先安裝QuickTime 5。
隨著網絡帶寬和PC機CPU技術的進步,全景視頻技術在互聯網上出現。
用專業的全視角相機連續拍攝360X180度全景照片,并用專業的播放器在主機或互聯網上顯示動態的全景。全景視頻不僅能全視角觀看虛擬場景,而且場景中的一切都是動態的。現在已經有了專業公司提供從制作到觀看的全套軟硬件設備,可用全景視頻技術全視角記錄大型集會,運動比賽動態全視角景觀等等。而觀看者可用鼠標調節觀看方向,從任意角度觀看真實的視頻全景。
當然,全景視頻需要網絡帶寬的支持,就目前的網絡帶寬而言,還不太滿足全景視頻的要求。
3IBR(是英文Image based rendering的縮寫):美國的蘋果公司把它的Quicktime全景叫做Quicktime VR或QTVR。這里的VR是指虛擬現實,全景與基于建模的虛擬現實比較起來仍有許多不足。它的交互性有限,相機只能固定在場景中某一點,不能在場景中任意移動,因而不能實現虛擬場景漫游。
IBR的中文含義是:基于圖像的渲染(或基于圖像的繪制),顧名思義它首先是一種渲染技術,rendering一詞來自3D圖形,意思是,根據已建好的場景模型、相機位置、燈光等繪制出一幅2D視圖圖像。因此IBR實際上針對建模技術提出來的。不需要建立過于復雜的模型,它是使用一組在場景中拍攝的照片,建立新視點(即不在這組照片拍攝的相機位置上)的2D視圖圖像。
這種思路是可行的,因為如果在場景中兩個相鄰的位置拍攝兩張照片,顯然可以用插值的方法求出在兩個相機位置的連線上的任意位置的2D圖像。只要使用每張照片上的每個像素插值即可。這也是一個全新的思路,它避開了越來越復雜的建模障礙,從實地拍攝照片中建立能在場景中任意漫游的虛擬環境。甚至于實現實時虛擬漫游。
微軟中國研究院沈向洋博士建立的IBR演示,它不僅十分真實(基于建模的VR做不到),而且有真三維的沉浸入場景的感覺(基于圖像處理的全景做不到)。從IBR的觀點上看,全景只不過是一種最簡單的IBR技術。IBR技術將能解決上面提到的全景攝影存在的種種不足。只要拍攝足夠多的場景照片,就可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虛擬場景漫游,其真實程度遠遠超過基于建模技術的VR。IBR為全景攝影開辟新的發展前景。